欢迎访问学术月刊,今天是

《尚书·高宗肜日》新探
梁涛
《高宗肜日》的主旨是“儆民”说而不是“敬民”说,强调国君的职责是惩戒、治理民众,要求对所有的先王一视同仁,平等对待,反映了殷人对于民众不同于周人的认识。“高宗肜日”并非传统所理解的武丁祭成汤,而是武丁之子祖庚或祖甲祭武丁,其后果是促成了商代的周祭制度。《高宗肜日》虽然记载的是商代的事件,但其著于竹帛则在周初,实际涉及殷周两次性质不同的宗教变革。前者是强化神权,加强对民众的统治,后者则是民的发现,使民作为一种整体力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承认和关注,殷周文化的差异应从这一点来理解。由于记录者将周人的观念、用语带入《高宗肜日》中,后世经学家又“以周释殷”,造成人们对《高宗肜日》的误读。今后的《尚书》研究应重视殷周思想的差异,从后世“以周释殷”的层层累积中,剥离出殷人真实的思想。
关键词: 《高宗肜日》, 敬民, 儆民, 周祭, 殷周
《论语》“克己复礼为仁”章新诠
梁涛
孔子论仁,存在以成己安人为仁、以忠恕释仁以及克己复礼为仁三个不同维度,孔子的礼则包含等级名分、伦理规范、礼仪礼节等不同含义。在仁、礼关系上,孔子既“以仁释礼”,也“以礼成仁”,呈现复杂的面相。目前,学术界用“以仁释礼”或“仁本礼用”来理解孔子的仁、礼关系,这是不全面的。《论语》“克己复礼为仁”章,其中“克己”指克制过度的欲望,“复礼”指复兴礼乐秩序,由于礼乐秩序消除了争夺、混乱,维护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物质财产,所以可称为仁。而礼乐秩序一旦建立起来,人们便会归向、趋向之,也就是归向仁了。该章所论实际是“以礼成仁”,认为好的制度即是仁。它是孔子仁、礼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,继承这一思想的是荀子,而非孟子。以往学者将“克己复礼为仁”理解为修身,或者认为恢复周礼,都失之片面。只有从荀学的进路,才有可能对该章做出正确的解读。
关键词: 《论语》, 克己复礼, 何炳棣, 杜维明, 孟子, 荀子